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中亚、东盟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倡议。自此,这个简称“一带一路”的宏伟构想,成为历史坐标上一个新亮点。“一带一路”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主动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从历史深处走来,融通古今、连接中外,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一、“一带一路”战略带动中国建造“走出去”

1、 “一带一路”战略带来新的时代机遇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英文缩写OBAOR(One Belt And One Road)。从路线来看,路上丝路分别为中巴、孟中印缅、新亚欧大陆桥以及中蒙俄等路上经济走廊;海上丝路则是沿海重点港口城市。该战略规划是我国经济中长期发展和外交发展综合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带一路”注重推进国内与国际的合作发展,推动对内与对外开放相互促进,要把国内的开放与国外的开放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利用两种资源、两种市场,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潜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初步估算,“一带一路”沿线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占全球的63%和29%,将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时代机遇。

一、拉动了市场需求。“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实施扩大了海内外的市场空间,有效的拉动了国内外市场需求。

二、缓解国内的产能过剩。中国的基础产业如钢铁、建材等很多产业目前产能过剩,“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实施,尤其是海外基础设施的建设会需要大量的钢铁、建材、机械设备等,对国内的过剩产能起到一定的缓解和消化作用。

三、提升中国的资源获取能力。“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落地会带动和实现对相关地区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中国在输出资源的同时也会从外部获取所需的资源,如粮食、能源、矿产等。

第四、在国家战略层面有助于国家战略的纵深。中国和一些周边国家以及经济体通常都是浅层的合作关系,“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会和周边国家在能源、基础实施、科技文化等方面建立深度的合作伙伴关系,不仅促进各方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国家经济战略的纵深。

第五、强化国家安全。通过与周边国家的深度合作和金融往来,更加深刻的了解国际经济形势,从而强化了国家金融安全。

第六、加强区域经济贸易的主导权。“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由中国主导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推进,中国可以在能源、设备进出口等人民币结算方面制定规则,加强区域经济贸易的主导权。

2、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战略落地关键

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首先要实现互联互通。“互联互通”既要求交通、建筑、能源等基础设施的“硬联通”,也涉及制度、政策方面的“软联通”,还包括人员、科技及文化交流的“人联通”。

1)以亚洲国家为重点方向,率先实现亚洲互联互通。“一带一路”源于亚洲、依托亚洲、造福亚洲。中国要通过互联互通为亚洲邻国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和服务。

2)以经济走廊为依托,建立亚洲互联互通的基本框架。“一带一路”兼顾各国需求,统筹陆海两大方向,涵盖面宽,包容性强,辐射作用大。

3)以交通基础设施为突破,实现亚洲互联互通的早期收获,优先部署中国同邻国的铁路、公路项目。

4)以建设融资平台为抓手,打破亚洲互联互通的瓶颈。

5)以人文交流为纽带,夯实亚洲互联互通的社会根基。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互联互通是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的关键。

3、基础设施建设是“一带一路”落地重要抓手

在实施互联互通的过程中,以基础设施为核心的硬联通是关键,是“一带一路”落地重要抓手,是软联通和人联通的基础。只有把基础设施建设好,软联通和人联通才有意义,才能够真正的实现互联互通。

支撑基础设施建设的“中国建造”对“一带一路”战略落地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为互联互通打下重要基础,同时将会带动相关产业链进行转型和升级,拉动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面对这样的经济发展机遇,我们对于不同层次的产业链采取不同的转型升级方式。对于中低技术的产业我们转型升级的方向是通过转到国外或在国外并购整合来提升竞争力;对于中高技术的产业我们主要是通过出口扩大和占领国外市场来拉动产业发展;对于高新技术的层次产业,我们是通过出口及配套的服务来拉动产业的发展。

总而言之,“一带一路”的战略将带领以中国建造为核心的相关产业“走出去”,它将缓解产能过剩,带动钢铁、建材、物流、机械装备等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并促进高铁、核电、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走出去”,为中国经济发展输入新的活力。



二、中国建造转型升级支撑“一带一路”战略落地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设行业经过30多年的高速度发展,已经成为建筑大国,但生产方式粗放、生产效率低下、建筑用材消耗过高、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率低、技术和管理手段落后等问题突出。传统建设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难以支撑“一带一路”的战略了。中国建造要走出一条具有核心竞争力,资源集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

1、中国建造转型升级的目的

支撑中国经济的发展: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的一揽子刺激政策造成投资过度,形成了巨大产能。近三年来中国内需疲软,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尤其严重。从2013年统计数据看,粗钢产能过剩约3亿吨,水泥产能过剩约8亿吨。另一方面是中国高速经济增长背后的结构失衡问题也在不断地暴露和显现。在多数传统行业总体产能严重过剩的同时,也有新型产业盲目扩大投入,造成了结构性的产能不匹配、产业结构不合理。通过中国建筑业转型升级“走出去”,缓解和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优化结构调整,提升产业科技水平,支撑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提升中国建造品牌:中国虽然是建筑业的大国,但不是建筑业的强国,国际市场竞争力比较低,国际竞争优势目前还不明显。转型升级后走出去的中国建筑业,会通过加快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建造更多、更好的绿色、安全智慧的建筑,提升中国建造的内涵,树立世界级的品牌。

中国建造力持续服务全球:“一路一带”目前带动的主要是亚非市场,它是世界上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带。亚非等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普遍薄弱,在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中,对基础设施投资也有着强劲的资金与技术需求。欧美等发达经济体为适应全球产业和科技革命的新趋势、实现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的目的,致力于大规模改造和更新基础设施。我们的建造有广阔的前景,通过转型升级,我们的建造力可以更好的持续服务全球。

2、中国建造转型升级的目标和方向

中国建设行业管理粗放、浪费污染严重、生产效率低、管理手段落后,而现代建设工程越来越趋向大型化、复杂化,并要求绿色环保。中国建造要走出一条具有核心竞争力,资源集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向“精益、智慧和绿色”的方向转型升级。

精益是核心:建设行业是管理粗放、能耗高、利润低、经营风险大的行业,需要通过精益管理提升管理水平,降低能耗,提高利润,并有效的防范风险。所谓精益,以提高效率与效益为目的,运用现代管理模式,对管理对象实施精细、准确、快捷的规范与控制;把提高管理效能作为管理创新的基本目标,用具体、明确的量化标准,取代笼统、模糊的管理要求,改变经验式的管理;以精细化的管理手段结合精益的思想,标准化业务流程、优化生产要素、减少浪费、提高效率,以达到项目利润大和浪费的小的目的,提升客户满意度,实现价值。

智慧是关键:建设行业目前科技含量较低,劳动力密集、手工作业普遍、创新能力不足,急需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建设各参与方交互的方式,以提高交互的明确性、灵活性、效率和响应速度,让各参与方对建筑有更透彻的感知,让各参与方之间有更广泛的互联互通,实现建设过程全生命周期的智慧设计、智慧施工、智慧运维等,实现建造全过程以及建成后的智慧、互联、协同的目标。

绿色是引领:建设活动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环境影响大的活动之一,能耗高、消耗多、污染大。在建筑领域中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遵循人类社会发展与环境相协调的原则,坚持走绿色施工和绿色建筑之路。即以绿色理念为导向,通过绿色设计、绿色建材生产,绿色施工的“绿色建造”过程,交付绿色的建筑与设施。这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体现,是推动中国建造向资源节约和节能减排的目标发展的重要举措。

3、中国建造2.0的概念与内涵

中国建造2.0是通过市场全球化、产业平台化、生产工业化、管理精益化和系统信息化的协调发展,实现“精益、智慧、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市场全球化:目前我们国家对外承包工程业务的已经遍布全球将近两百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建造是立足国内,放眼全球,面向国际化的全球市场,实现全球资源配置优化,这是中国建造走出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一带一路”战略下我们除了在亚非市场继续保持着稳固的主导地位之外(亚洲、非洲占我们新签合同额的80%),还会在拉美市场、欧洲市场、北美市场实现较快的增长态势,市场向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市场结构也将会得到进一步优化。

产业平台化:面对全球资源及众多的上下游产业链资源,只有通过构建产业平台,才能在全球范围内联通直接产业链与间接产业链,形成全球化产业生态圈,实现中国建造的多方共赢,协同发展。

生产工业化:依靠科技进步,通过生产工业化带来新的生产方式的变革,全面提升施工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是实现中国建造走出去的重要突破。生产工业化是设计施工一体化的生产方式,标准化的设计,构配件的工厂化生产,现场装配施工及一体化装修,将极大的提高建设速度和质量,降低成本,同时极大地减少资源和能源消耗,实现绿色生产。

管理精益化:目前建设行业与制造业相比,浪费严重,产生新价值的机会低,需要向管理精益化进行转变。管理精益化就是要求企业以最小资源投入(包括人力、设备、资金、材料、时间和空间),创造出尽可能多的价值,为客户提供高质量产品和及时的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同时把浪费降到最低程度。施工企业在管理提升方面从管理标准化做起,再到管理精细化直至最终实现管理精益化。

系统信息化:党的十八大多次强调了“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两化融合,信息已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同时也是构成信息化社会的重要技术物质基础。信息化基本的特性就是“集成、共享、协同、标准”,利用系统信息化的有效手段可以克服空间的距离,可以把各种管理要素的状态和信息实时呈现到各级管理者面前,实现信息共享及贯通,让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方法落地成为可能,助力和支撑中国建造2.0的转型升级。



三、中国建造转型升级的关键举措

中国建造的转型升级的关键举措,总体来说是三个升级,两个提升和一个关键支撑。三个升级是建筑设施产品、建造过程、运营过程的升级。两个提升是组织和人员能力的提升。一个关键支撑是信息化手段的支撑。

1.1交付产品要升级

从中国建造转型升级的结果与品质角度看,我们交付出去的设施产品一定是智慧、绿色、安全的设施产品,这也是中国建造2.0转型升级的目标。

智慧设施:随着科技的进步,当前智慧的理念已成为全球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全新模式。人们对于建筑设施的要求也在发生变化,要求建筑设施向“智慧化”方向的发展。我们交付出去的设施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来改变基础设施建设参与各方交互的方式,以提高交互的明确性、灵活性、效率和响应速度,让我们对设施有更透彻的感知,让我们之间有更广泛的互联互通,让设施有更深入的智能化,实现智慧的设施,迎接建设行业的变革。

绿色设施:当前绿色节能减排业已成为全球潮流,从全球环保趋势与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呼唤绿色的设施产品。我们最终交付出去的设施是绿色设施,它将在设施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

安全设施:作为直接为民众生活和社会生产提供公共服务的各类设施,使用安全、消防安全、防灾抗灾、抗震、应急处理等安全能力是其必备属性之一。我们交付出去的设施是安全设施,它通过物联网、移动网络、云计算、移动终端等先进技术进行连续的、实时的、在线的健康状态监测、评估以及预警,以实现及时进行修复与控制设施损伤,保障基础设施产品的可靠性、安全性和耐久性,实现保护大众的生命和公共财产安全的目标。

1.2建造过程要升级

为交付“智慧、绿色、安全”的建筑设施产品,必将要求建造过程向以“精益建造”为核心,“智慧建造”为关键,“绿色建造”为引领的方向全面升级。

精益建造:建造过程将向精益化方向转变,即以提高建造效率与效益为目的,运用现代管理模式,对管理对象实施精细、准确、高效的规范与控制;把提高管理效能作为管理创新的基本目标,用具体、明确的量化标准,取代笼统、模糊的管理要求,改变经验式的管理;以精细化的管理手段结合精益的思想,标准化业务流程、优化生产要素、减少浪费、提高效率,以达到项目利润大和浪费小的目的,提升客户满意度,实现价值。

智慧建造:建造过程向“智慧化”的方向发展,充分利用BIM、物联网、智能设备、数字化加工、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改变建设参与各方相互交互的方式,以提高交互的明确性、效率、灵活性和响应速度,保证施工质量、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劳动条件、控制工程成本、落实环境保护,实现建造过程的全面感知、互通互联、智能处理和协同工作。

绿色建造:建造过程向“绿色化”方向转变,以绿色理念为导向,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兼顾对环境的保护和影响,实现“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施工”。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节约资源并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四节一环保”)。可以说,绿色建造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工程建造中的应用体现,是推动中国建造向资源节约和节能减排的目标发展的重要举措。

1.3运营过程要升级

从设施的全生命周期角度看,设施的运营时间要远远长于建造时间。通过“精益、智慧、绿色”建造过程所交付的“智慧、绿色、安全”设施产品,更需要运营过程的升级,通过先进的科技手段,对设施进行全面感知与智慧运营,在运营过程中充分运用低碳和环保的措施和配套集约化的运营体系,实现环境友好、安全和智慧的设施,为人们提供一个节能、舒适、健康的人性化设施环境。

智慧运营:通过先进的科技手段,特别是物联网、大数据、云、自动化控制、BIM等先进技术,对基建设施进行全面感知、互通互联、智能处理和协同运作,实现基础设施运营过程中的智慧运营。

低碳运营:通过科技的手段和低碳运营机制的实施,保证基础设施运营和使用的生命周期中大程度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减少碳排放,获得更多经济产出的“低碳经济”,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 “两型”绿色设施的实现。

集约运营:以节约和高效为目的,围绕客户为中心,对全业务进行集中化管理,在客户服务上做到属地化服务。在资源配置上,全面优化人、财、物等资源配置,实现流程更短、效率更高、组织更优、服务更好的目标。

1.两个提升

海外市场复杂多变,在国际工程承包领域,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和综合性的项目增多,使传统的工程承包逐渐被工程总承包、项目融资(BT、BOT、PPP等)等方式所取代。中国对外承包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化竞争,企业和人员的能力必需要提升。

企业能力的提升:首先,从企业能力上来说,我国对外承包企业应不断提升融投资能力,发挥投融资对于项目的推动作用,充分利用国际金融机构贷款、中国政府资金和企业自有资金,大力推动投融资与项目建设相结合的PPP、BOT等多种合作模式;同时企业应加强供应链各环节的资源整合配置能力,培育全球范围内的集成能力;不同企业应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差异化竞争发展战略,增强走出的抗风险能力,加强对风险的识别、规避、处理、善后等全过程机制建设,实现海外风险管控的制度化和体系化,进一步打造中国建造品牌。

其次,从管理上要突破重点,发展以EPC 为龙头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整合优化产业链上的资源;同时学习和借鉴国外大承包商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诸如PPP、PFI、BOT等投融资方式成为国际上众多企业发展,产业升级换代和企业成长的必由之路,特别是近些年来,PPP特许经营方式已成为国际知名大承包商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受建筑业承包市场起伏影响较小,常年保持稳定增长的关键因素。如法罗里奥、万喜等知名企业,PPP特许经营项目成为这些企业的主要营业和利润来源,因此我国对外承包企业更需要在管理上创新经营模式,不断获取新发展动力。企业也可以学习引入IPD等先进管理模式,提升项目集成交付能力。

人员水平的提升:从培养人才方面讲,要努力提升工程管理和服务质量,激发人才活力,提升人才队伍质量,打造既懂工程管理又熟知海外工程当地市场、文化、法律、税收、政策、商务等国际化复合人才;同时加强技术标准人才的培养,加大对欧美技术标准的研究和中外标准的对比分析,在适当的地区市场推动中国的技术标准、操作规范“走出去”,提升企业在标准方面的话语权。

2.一个关键支撑

实现中国建造的转型升级就必须要信息化手段来支撑,通过建立“信息化产业联盟”,构建满足海外基建工程项目特点和核心业务管理需求的“信息化产业链”式的解决方案和服务体系,助力中国建造2.0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信息技术是关键:实现中国建造的转型升级就必须要信息化手段来支撑。基于建筑行业信息化的特征,信息技术以PM(项目管理)/FM(设施管理)为核心,以BIM为支撑,以DM为持续改进和提升的基础,充分利用云计算和移动应用、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支撑基建工程建造过程和运营过程的升级转型,从而实现交付智慧、安全、绿色的设施产品。这也是中国建造信息化应用架构4MC。

信息化产业链是保障:信息技术是建设行业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实现长远发展的必经之路,同时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先进技术正在与产业发展进行深度融合。中国建造2.0要走绿色、智慧、精益的发展之路,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更需要整个信息化产业链各方主体提供产品和服务。

从信息化产业链来看,大致可分为咨询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平台建设、软硬件实施、服务与运维五个阶段。政府作为信息产业的主管部门,引导信息产业发展;总集服务一般是由咨询服务或系统集成商负责,主要是整体信息化的牵头实施、咨询服务、整体规划、系统集成、运营安全保障、服务过程保障、服务拓展等工作;产品则是各类软件、硬件及解决方案提供商提供;服务一般是由平台服务及信息服务商提供;运营则是由通讯/网络设施提供与运营商提供。

建立“信息化产业联盟”是重要举措:海内外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获得成功,不是一家供应商能完全提供所有的产品和服务,而是需要信息化产业链上的各方共同“走出去”,共同支撑海内外基建项目的建设。因此我们需要本着共建、汇聚、开放、共赢的原则,建立信息化产业联盟,整合产业链资源,聚合信息化应用,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保障海内外基础设施项目的顺利成功交付,树立中国建造品牌形象,助力中国建造的转型升级,为中国建造2.0“走出去”保驾护航。